扎根藏寨羌乡三十载 绘就终身教育新华章 ——阿坝开放大学建校30周年记(1995—2025)
序章: 岷江奔涌教育梦 雪域踏歌启新篇 巍巍岷山,见证沧桑巨变;滔滔岷江,奔涌时代新声。在广袤壮美的川西北高原,在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和谐共居的阿坝热土上,一所“以开放为名、以服务为魂”的大学——阿坝开放大学(前身为阿坝广播电视大学),已悄然走过三十载光辉岁月。自1995年历史性启航以来,学校始终扎根于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秉承“开放共享、育达终身”“尽职教育、效力阿坝、立足实用、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肩负起为阿坝州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本土人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崇高使命。 三十年风雨兼程,“开大人”始终秉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触角,沿着雪山的脉络、穿过草地的辽阔、深入藏寨羌乡的烟火,抵达每一个渴望知识的角落。从最初单一的电大教育模式,到如今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灵活多元学习体系的开放大学;从震后废墟中的坚韧重生,到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全域拓展;从单纯的学历补偿,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综合平台——学校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广播电视教育向现代开放教育的转型升级,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这三十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三十年,是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三十年,是服务社会、铸就辉煌的三十年,更是一部用教育阻断贫困的奋斗史,用技术跨越山水的突破史,用文化凝聚人心的团结史。 值此建校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回顾阿坝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特色经验,凝聚奋进力量,擘画未来蓝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谱写民族地区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4年阿坝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茂县开幕 历史足迹—— 筚路蓝缕奠基石 三秩春秋铸丰碑 阿坝开放大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不断发展、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奋斗史,其历程可清晰划分为四个阶段: 筑基立业期(1995—2000年):电波初越雪山,体系破冰初创 1995年:历史性启航。5月,四川省教委批复设立四川电大阿坝分校;7月,阿坝州教委在州教师进修校挂牌成立分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融合办学;9月,首届“注册视听生”班(法律、财会专业)30人开班,开启阿坝州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先河;10月,成立“职业等级鉴定阿坝分所”,率先构建“学历教育+技能认证”双轨模式。 1997年:网络覆盖启程。在金川、马尔康、小金、红原、茂县设立首批5个县级工作站,初步搭建“州—县”两级办学体系骨架。 1999年:独立办学里程碑。州政府批准独立设置阿坝电大分校,整合州教师进修校资产与编制,实现自主发展。羌族歌舞《快乐的羌家姑娘》荣获中央电大校庆文艺晚会全国二等奖。 2000年:更名升级,奠定基石。通过省级教育评估验收合格,12月29日被批准正式更名为“阿坝广播电视大学”,跻身省电大业务指导下的市州独立设置的电大序列。至2000年底,累计开设16个专业,招生6397人,配置计算机124台,为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规范发展期(2001—2015年):明确战略目标,锻造特色品牌 模式创新与体系化(2001—2008年): 2001年,州委州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建设全国民族自治州一流电大”战略目标。 2002—2005年,成功通过教育部“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和终结性评估,建立“天网(卫星接收覆盖偏远牧区)+地网(互联网传输实现初步交互)+人网(州县办学系统深入基层)”的“三网融合”教学模式,形成“个别化自主学习+统一质量管控”的民族地区远程教育范式。 2005年,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零突破”。 2006年,获批教育部“网络教育统考考点”,成立奥鹏阿坝学习中心,非学历培训迈入新阶段。 抗震救灾与浴火重生(2008—2012年): 抗震救灾(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校舍损毁8654㎡,设备损毁925台,直接经济损失2159万元。罗忠诚校长率师生在震后搭建21顶帐篷复课,安置师生、受灾群众120余人;6月14日在帐篷内恢复网络,保障3000余名学生教学、教务等工作不间断,创造了教育复建的奇迹;教师哈真俊冒死从危楼背出失明老人,学生曾道君等抬瘫痪老人避险,彰显大爱无疆精神;8月赴成都机投校区异地办公,9月如期完成全国电大统考。 灾后重建(2009—2012年):2009年启动灾后重建,2012年3月正式迁入汶川县雁门乡新校区(占地7.1亩,校舍面积6551㎡),结束四年过渡办学。 硬件升级与内涵提升(2013—2015年): 2013年开始,持续完善办学条件。2015年,启动新教学综合楼(2991㎡)建设,2016年竣工投用,配套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同年建成高海拔云教室(国家开放大学援建),显著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战略转型期(2016—2021年):拥抱开放纪元,服务终身学习 社区教育破冰(2016年起):2016年在汶川县威州镇阳光社区、龙溪乡大门村设立全州首批社区教育示范点;赴绵阳、甘孜、温州等地考察学习,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社区教育实施路径。 里程碑事件与深度转型: 2017年: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为壤塘县免费培养65名基层干部,资助其完成学历教育并发放专项奖助学金,探索出教育扶贫的“阿坝模式”。 2018年:继续对壤塘工作站实施“长征带精准扶贫”,捐赠教学资源:建设“国开韬奋书屋”,国家开放大学捐助价值20万元的纸质图书、37套电脑和桌椅;在壤塘县开展文创产业人才培训,累计培训380人次;开展对汶川龙溪乡大门村对口精准扶贫工作,为17名村民免费提升学历。 2019年:在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四川省第一期终身教育专家研修班”承办工作。 2021年10月27日:经阿坝州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阿坝开放大学”,并同步完成全州13县(市)分校的更名挂牌,标志着学校办学定位实现全面升华:从单一的学历补偿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型;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教学向“互联网+教育”现代教学模式转型;从面向在职成人的教育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转型;从城市中心办学向扎根基层、下沉农村牧区转型。 开拓发展期(2022—2025年):构建终身教育枢纽,迈向特色高地 2023年,阿坝州人民政府批复成立阿坝社区大学,并举行揭牌仪式,成功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标志我州社区教育体系成型。在2023年四川终身教育榜样之星推广活动中荣获“最佳组织奖”,社区教育志愿者佘俊刚同志荣获“2023年四川终身教育榜样之星”称号。 2024年,建成“阿坝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并投入使用;挂牌成立国家老年大学(四川)阿坝分校;马尔康市社区学院正式成立,同步挂牌马尔康镇社区学校及美谷、达萨、马江社区教育学习中心,成为全省民族地区首家县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县域社区教育三级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先河,形成以“开放大学(社区大学)为龙头、县级学院为骨干、覆盖乡镇、社区(村)”的“四级网络”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截止2025年9月,依托13县(市)分校成立国家老年大学(四川)县(市)学院,马尔康市、九寨沟县、小金县和松潘县社区学院获批成立。在融入四川开放大学“两级统筹、四级办学”体系中取得突破。积极开展阿坝州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宣传,15个项目喜获省级推介,囊括所有推介项目。其中周龙获“2025年事迹特别感人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荣誉(全国仅20人),成为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联合汶川县打造映秀、水磨研学示范基地,协同四川开放大学规划研学线路,积极助力“研学之州”建设。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接省外开放大学系统300余名学员。 阿坝开放大学教学楼 辉煌成就—— 扎根高原育桃李 服务兴州显担当 三十载春华秋实,阿坝开放大学已发展成为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力量,其成就璀璨夺目。 办学体系持续完善 覆盖全域:建成以校直属部为统筹核心、覆盖全州13个县级分校的开放教育办学体系。同时,全州13个县(市)全部设立国家老年大学县级学院,实现老年教育全覆盖。并依托13县(市)分校成立社区学院4所,社区教育学校和示范基地18个,马尔康市社区学院成为全省民族地区首家县级社区教育机构。 协同高效:明确州直属校与各分校的职责分工——州校强化统筹管理、指导服务、资源建设、质量保障核心职能;县级分校向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全州一盘棋、上下联动合力。 硬件设施与信息化基础:拥有功能齐全的直属部校园,包含教学楼、办公楼、云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学生活动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高速校园网络、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功能完善的在线教学平台(终身教育云平台)成为标配。 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学历教育结硕果:50个(本科26个、专科24个)专业覆盖10大学科门类,行政管理、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道路与桥梁施工、大数据与会计等成为特色专业。截至2024年底,开大办学本专科累计招生24587人,本专科毕业生累计19210人。开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开展退役军人、残疾人教育项目,惠及特殊群体学员。 非学历教育展新葩:建校以来,先后承办我州教育系统、安检系统、财政系统、农业系统、公路系统、运政系统、公安系统、人事系统等各类线上线下非学历培训50000多人次。全州社区教育学校和示范基地18个,年均开展活动300余场,参与群众年均超万人次。我州涌现出“百姓学习之星”等州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和先进个人37个,其中15个获得省级推介,1人获“2025年事迹特别感人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荣誉,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科研创新与数字化标杆 科研突破:历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中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7篇获奖;参与编写著作1部。《试论现代远程教育在民族地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现代远程教育在民族地区的重要性》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阿坝州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探究》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羌民族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结题;《数字化技术在羌族刺绣非遗传承中的运用》荣获省级数字化创新案例一等奖。 智慧教学引领:2023年实现5G+VR远程互动教学,有效解决雪山阻隔带来的面授难题;推广应用移动学习APP、云教室、直播课堂等技术和“人脸识别+实名验证”考试系统。 专业教师正在授课 特色经验—— 民族地区开放教育的“阿坝答卷” 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阿坝开放大学凝练出弥足珍贵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坝模式”: 坚持党的领导,筑牢精神高地—— 三十年的发展深刻证明,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将“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融入血脉,形成特有品格:“帐篷党支部”确保大灾之后教学不停,“高山上的党课”把政策送到牧区,“民族团结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原办学,既靠先进的教育智慧,更靠崇高的奉献精神。 坚持开放办学,扎根服务地方—— “开放”是立校之基,“服务”是兴校之本。始终坚守“四个面向”,将学校发展深深融入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学习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内容,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谋发展。扎根阿坝、融入阿坝、服务阿坝是永恒主题和成功秘诀。 坚持改革创新,拥抱技术变革—— 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驱动的创新史。敏锐把握信息技术革命脉搏,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5G、VR、云计算,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以信息化赋能开放教育现代化,永葆发展活力与适应性。“三网融合”、智慧云教室、学分银行等均是创新成果。 坚持体系办学,凝聚系统合力—— 覆盖全州、深入基层的四级办学体系是开放大学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源泉。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系统建设,强化直属部的统筹引领、资源供给和质量管控核心作用,同时充分激发县级分校的积极性和特色化发展潜力,形成全州一盘棋、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系统办学”是保障教育公平、实现资源下沉的关键。 坚持质量为本,守护生命线—— 教育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和信誉所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内涵建设贯穿于办学全过程。健全“三级联动、四位一体”等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教学管理,把住“宽进严出”出口关,规范办学行为。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尊重和学员信赖,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坚持特色发展,深挖民族内涵—— 在遵循开放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立足阿坝州情,深挖民族地区、生态屏障区、欠发达地区的特殊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文化传承等方面打造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坚持人才强校,夯实发展根基—— 建设一支热爱开放教育事业、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善于支持服务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队伍结构,提升能力素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坚持文化育人,促进民族团结——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使学校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维护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阵地,文化赋能是阿坝开大服务地方的独特优势。 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 结语: 初心如磐担使命 三十而立再出发 回望三十载栉风沐雨的征程,从1995年简陋校舍中的第一堂广播电视课,到2021年更名揭牌的历史性时刻;从震后帐篷中守护教育火种,到云教室灯光照亮若尔盖草原;从首批30名注册视听生,到两万桃李根植川西北——阿坝开放大学的三十年,是一曲高原教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奉献之歌,是一部开放创新、技术赋能、跨越发展的奋斗诗篇,更是一部春风化雨、民族团结、传承文化的开放教育篇章。 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上级开放大学和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与鼎力支持,凝聚着一代代阿坝开大人胼手胝足、薪火相传的汗水、心血与智慧,凝聚着历届校友拼搏进取、服务家乡的卓越贡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周年,是开放教育历史的里程碑,更是催人奋进的新起点。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阿坝开放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求知笃行、有为担当、奉献高原”的开大精神,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扎根雪域高原,开放致远,奋力谱写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建设。 实习编辑 | 扎西娜姆 编辑 | 陈能 责编 | 王和斌 林迁忠 编委 | 梁敏